- 2021-04-04 周日
- 文章
虽然已经是前天的事情了,愤怒也基本上被冲淡了,但还是总感觉内心不平静,所以随便写点东西批判一下。
坐在学校的大礼堂,呼吸着一闻就知道有毒物质超标的空气,我的心如一潭死水。明明只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我本应该在奋斗之余享受这最后的时光,但面对“手机”这一话题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免会庆幸,还好马上要毕业了,不用再继续忍受多少时光。因为这件事让我看透了,有些事情并非值得留恋。
对啊,反正也马上要毕业了,何必再遮遮掩掩地当个谜语人。我们绝对是最不幸的一届,三年当中限制逐年加重,经历过自由后的不自由比起一开始就不自由更加让人难以忍受。对我个人来说,去年加装的保管箱我还勉强能忍受,因为我本来就不怎么在放学前用手机。但保管箱的形式意义绝对大于现实意义,学校是表明了想和我们作对了。于是学校可以轻而易举地向家长妥协、向上级妥协,反正压榨的是学生,学生怎么想关学校什么事情,学校只是在例行公事而已。
但最近愈发离谱的事情着实让我非常愤怒,不管我怎么用理性来理解也不能压制。那些惟命是从的人,在我看来一个个都像是契诃夫描绘的“套中人”,因循守旧、不论是非,如同在践行“无声之恶”。最搞笑的莫过于“不要在校门口和周边地区用手机”这一点,不论如何对其狡辩、修饰,我都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恶意,而且圆滑至极,我甚至都能想象到面临不同人质问时他们会做什么不同的解释。
我实在不知道这么做有什么意义,或者说我凭什么要为这件事找到所谓意义。学校没有考虑我们的感受,我们又凭什么要站在学校的角度考虑,我们又凭什么要为学校装模作样,我们又凭什么要满足这些人的控制欲。当然,我这一连串“凭什么”之后迎来的肯定是一连串说“不负责”的批评,但我想,受压迫的农民自然是不需要为封建地主负责的,哪怕他们共享的是同一方土地。
我也承认,如果只从手机一件事就说“恶”或许是有点夸张了,但我所能直观感受到的是一种冷漠、一种距离感、以及一种深入骨髓的平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对即将毕业而感到庆幸,这些人的冷漠让学校在我心中升不起一点温度,这些人的平庸让学校对我来说毫无特殊之处。我们在这些人的眼中早已被泛化为了一个被管理者,不管你有什么行为、什么理由,你都要对此至少在表面上绝对服从。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学校”在我们眼中也自然可以被泛化为其他学校、所有学校,名称、历史、理念统统都只是一个包装,最终有区别的只有成绩,看来教育局果然是为了教育“平等”煞费苦心呐!哦对了,我想其他学校应该很少会缺钱印刷东西,那好像我们学校连这唯一的区别都不大在意呢。
近一百年过去了,我不得不感叹,未有天才之前,这里依旧没有培养天才的泥土。我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温顺的绵羊”从养殖场发往名为社会的“屠宰场”。我想做“特立独行的猪”,但终究或许也只能做“温顺的绵羊”,不过至少我反抗过、或者想要反抗过——就和其他的绵羊一样。
寒假校本里谈到偏见时有醍醐灌顶的一段文字,所谓“母校只许自己人骂,不许别人骂”或许只是在自我认知当中抬高自身地位的方式,是一种认知偏见。所以我们爱的究竟是这所学校,还是身边真诚地对待自己的人?我心中已有了答案。我想你的心中应该也有了答案。
(回想一下,其实两年前我就对此进行过就事论事的批判,但深入的分析显然更加有力,也更能跳出时空的限制。我写这篇也不是为了改变什么,只是发表一点感叹,感叹自己的无能,感叹世界的无能。)
评论1:怎么说呢?我觉得正常来讲,毕业阶段对学校也好对身边的同学师长也好都会有挺深的感情吧。但我现在却对学校以及某些老师真的挺无感的,至于是什么寒了我们的心,懂得都懂
评论2:教育局发布的条文很多,它偏偏相信这条。校本可以印不起,各种机构都要请。如果我校名校率降低,我绝不以为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我又不能骂生源太差,那就说是手机的问题吧。十年前,他们会怪小说,早恋。现在就怪手机,而且我还要一刀切,“为了禁止手机而禁止手机”。
评论3:唯一能让学校妥协的只能是学生罢课了,但是这里就需要一个有别于既得利益者与被压迫者的第三方出面进行组织(实践证明仅仅由工人组织的工人运动多数以背叛失败告终,成功的罢工背后均有第三方推手)。第三方有谁?家长?教师?网络舆论?然而在这些方面学生均势微力薄,何况教育部的条文更是助长其嚣焰。因此不必怪罪于暂时沉默的大多数,我觉得如何将这些力量凝聚并爆发起来才是我等的目标。唉╯﹏╰确实像你说的,有时总是对自己对于这类事情的无能感到不甘
评论4:中小学学校的性质早已从“教书育人”变为了社会竞争,比起冠以学校的名字,它更像是毫无温度的官僚机构,以育人之名行压迫之实。无论是封闭化管理还是数不清的暗箱操作,学校都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无形的阶级观念,并无视着学生的人权。悲哀的是这一切都被社会默许着,所有人都是经历者,却甘于被同化,被驯服。我想我大概也是温顺的一员吧,至少没有勇气发如此长篇且清晰的说说来表达我的不满,不过至少思考着,在有限的范围内反抗着,也算是一丝安慰吧。比起这些令人无可奈何的规矩,珍惜身边的人确实是在这不自由中难得珍贵的自由。
对评论4的回复:就算学校的社会作用已经“异化”、个体的行为自由被剥夺,思想自由、情感自由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受其影响的。
评论5:真的有多少人会去交申请书?又有多少人会像绵羊般不带手机?以前还有人管着手机箱,如今手机箱也不用了,手机都被压在包底,有更多人在不能用的时候拿出来使用……所以,这究竟是促进学生不诚信,还是真的能有效地教会学生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