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察日记

Written by FiftysixTimes7

由巨星陨落引发的思考


今天是2021年5月22日,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一天去世了,想来写点什么,记录我的思考。

刚好前几天在考虑“后浪”的问题,看到《世代》这本书中对每一代人的划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按照书中的观点,可以被划分为同一代的人,大致应该在相似的年龄一起经历过那个时代独有的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从而形成了较为相同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将其称为集体人格。

而在最近几年,我们共同经历了数位各个领域名人的陨落,这不仅提示了我们生命有限,热力学第二定律无法逃避,也告诉了我们世代变迁,构建未来的重任将逐渐移交到我们手上。但不论奋发向上、沉痛哀悼、抑或是不知所措的迷茫,似乎这是每一代人都会经历的事件与随之产生的相同的心情,对我们来说毫无特殊性可言。

那这些事件的特殊性从何而来呢?其实身处“千禧一代”与“Z一代”交界处的我们还是有所感知的。首先便是事实的模糊感与真相的扑朔迷离,新闻可以在人去世之前就进行报导,感情也可以先于事实进行传播。其实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去年李医生去世时就有过这样的闹剧;每次谣传“那位大人”去世之时,“牠”又总会在某个地方重新露面等等。只不过这些都好像没有今天的事件掀起的波澜大,大概是因为今天事件的“小丑”是几个颇有名气的机构。

而今天事件的直接后果便是,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背叛感”,一种对“真实”的信任的背叛。对传播虚假消息的媒体的愤怒,恰恰也是人们无力感的体现,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真相难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最应该相信的东西都变得不可信的时候,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呢?就算强行说服自己虚假消息只是一时的失误,真相仍然是触手可及的,但怀疑的心理显然已经扎根成为集体人格的一部分,当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过后,又有多少人愿意继续盲目地相信呢?

适当地保持怀疑绝非一件坏事,怀疑是促进进步的关键因素,但这个时代的问题在于,人们被迫开始怀疑一些本不应该被怀疑的东西,这显然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一些基本的铁板钉钉的客观事实,因为新闻工作者和普罗大众之间的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变得不可知。怀疑的情绪不断地消磨着人们的精力,使得人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许多应当被质疑的极其主观的观点,这是很令人担忧的。就算不被怀疑的心理消磨精力,无处寄托的心灵也使得我们的精神变得空洞,迷茫、消沉心情的加剧恐怕是无法避免的。

《楚门的世界》引发了我们对“真实”的反思,或许互联网就像一座桃源岛,身处其中的我们同样无从得知其中的消息是否真实。但对真实的追求真的能达到其目的吗?或许并非如此,因为“真实”本身就是存在于我们脑海中的幻想概念,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我们不能达到完全的、永久的真实,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性和逻辑挑选出相对更加客观的事实。一件事在当下的真假对错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有通过某些方法获得相对真实的能力,这种能力的缺失或许就是人们不能平静地看待一个又一个“反转”的根源。诚然虚假着实令人厌恶,而我们的生活又不可避免地充斥着虚假,但“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看透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相比于媒体,或许人们更加缺乏对自己的理性的信心。

今天事件体现的另一特征也是十分明显的,虽然身处这一时代的我们可能对此毫无察觉,那便是片面的社会文化,其表现之一是肤浅的感情表达。人们似乎习惯于顺手转发一些悼念的文章,或者简单地写几个表达追念意义的文字,再随意找几个配图便发到了社交网络。我愿意相信几乎所有转发或者原创编写的人都怀有一种沉痛的悲哀的情绪,而不是为了什么流量、或者是低级的情感消费。即便确实有少数几个唯利是图的人,那也是每个时代所共有的渣滓,不可能成为时代的主流。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感情表达仍然是低级的、肤浅的,换一个人,换一套说辞,都没什么区别,人们只不过是通过社交网络表达自己的悲伤情绪,仅此而已。而更加高级的表达方式,以及更加深刻的思考,在互联网上又十分罕见。社交网络的娱乐性质,决定了其中富有内涵的内容注定是少数,但我们绝对不能因此就否定其具有更高的精神价值。

前几天看到有不少人质疑所谓“特权阶级”高傲的姿态,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所带来的更佳的思维品质确实是他们骄傲的资本,但他们高傲的行径却体现了他们并没有站在下层阶级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能力,反而使得他们丧失了这一资本。我否认他们的行为,但我更加担心部分批评的人所展现的价值观,高傲的行为确实值得批判,但更高的思维品质、更好的心态和共情力是否也同样值得被否定?我想并不是。同样地,有深刻内涵的内容虽然少,且或许看似难懂、做作,但无法否认其具有的价值绝非情感宣泄所能比拟的,这也应当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

片面社会文化的另一体现是情感的同质化,社交网络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娱乐,但其也满足了寄托情感等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在平常的日子里,网络上充斥着娱乐消遣的内容,但一旦有一些悲剧性事件发生,舆论又会清一色地充满悲伤的情绪,使得积极的情感、甚至是沉默的人都变得扎眼。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情感自然应该被允许,而社会本就允许多元价值的并行,但有些人却总想将自己的情感强加给他人,实现自诩的社会正义,这何尝又不是一种道德绑架呢?而这种趋同的压力又进一步使得同质化的内容看起来缺乏诚意、低级且肤浅,简陋的包装一定程度上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这反而又变相地体现了“娱乐”的目的,可以说是适得其反。

或许,真正值得倡导的,并非是让人们受到悲哀情绪的感染,而是真正具有精神价值的内容。这种精神价值,可以是深刻的情感和人文关怀,也可以是相关的知识和理性光辉,但总归不是评论区简单的一两根蜡烛所能承载的。这才应该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从下午写到夜晚,太阳早已落山。一天总有日落之时,英雄总有迟暮之年。当他们留下的遗骸化作无机埃尘,当他们逝去的灵魂化作点点星辰,我相信,人类将在他们的指引下在时间长河中走得更远。

今天还是维克多·雨果逝世的136周年,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