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01-26 周四
- 文章
今天是星期四,当然在我提笔时,或许还不是星期四,但我也不知这篇时隔一年再次谈论爱情的文章该起个什么样的标题。那便权当讲个故事吧,星期四的故事。
我有个非常好的朋友……好吧,其实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半年前,我和她相遇在一节跨专业课上,我还没转入她所在的专业,她也还没转去她想去的专业。线下的第一节课,我就注意到了教室前排那好像在陌生人群中闪闪发光的一抹靓影。无需过分描述,不论是因为记忆的美化,还是有情人之眼的装饰,她认真的神情都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我的内心。在暗中观察了几个星期后,我依然觉得她比起讲台上讲的枯燥乏味的知识更让我有坐到教室前排的动力。但在真正这么做之前,或许是因为“哲学家的自觉”,我先开始拷问自己我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爱情?
爱情是什么?
这是个无聊的问题。无数的专业或非专业分析导向的无非是一个结论,那就是爱情实在太过复杂,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不知什么原因,每每在接触“喜欢”的人之前,我总要有个理由来说服自己。为什么?或许是小时候因为朴素的好感而闹出的笑话太多,或许是因为不想让我的行动变成他人八卦的谈资、不想因为可能的失败甚至只是接触的行为本身影响我的形象。我的什么形象?“高冷”?好像一点也沾不上边。对我来说我觉得更多的是“对感情迟钝、不在意感情或者爱情”的形象。为什么我需要这一形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人谈论爱情相关话题的时候始终“明哲保身”,避免自己成为话题从而产生尴尬的情景。这不过是我在成长过程中悟出的一个小小的人际交往技巧而已。
在其他人看来,我或许是清心寡欲的典范,但实际上,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又怎么可能无视爱情的存在、压下心中异样的好感呢?所以纠结许久,我还是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哪怕我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哪怕我仍然读不懂自己的内心,但我知道,那节跨专业课、那学期结束后,我不一定能在大学如同海洋的人流中再次找到她。对可能的“爱情”的念想,以及对类似高中那样什么也没做就分别的担心,让我觉得值得一试。还有一个让我有恃无恐的原因,那就是我毕竟还不在她的专业,我在大学的社交圈和她的几乎没有重合,我可以在没有熟人知晓的情况下展开我的追求。这样的话,爱情的“苦果”或许也不会影响到我原先的正常生活。
是的,我还认为爱情不应该影响日常生活。为什么?因为作为每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应当在没有爱情的日子里正常地生活,没有爱情,我们也应该活得很好。这是从情窦初开的年纪一直到现在仍保持“母单”的我的生活的信念之一。“爱情应当是两个完整的个体之间的相互爱慕,而不是不完整的一方想要求得能够填补其缺憾的另一方。爱人的前提是自爱,让自己完整。”这是我不记得从哪看来的道理,但至少到我和她相遇那时,我仍然认为爱情是生活的附加品,有了爱情,人生会更加丰富,但没有爱情,人生依旧可以多彩。
于是,在“不影响日常生活”的观念下,我坐到了她的旁边,从她摆在桌子上的笔记本封面偷来了她的名字,从课程群加上了她的联系方式,问她其实我早就知道答案的作业中的问题,和她聊学习、再聊生活,在图书馆“偶遇”,再一起自习、吃饭,往复几个月后再向她表白,再被她以朋友的名义拒绝……故事的发展行云流水,一切都仿佛那么自然,那么平凡,那么不出乎意料,好像在冥冥之中,我命中注定不会成为她的命中注定之人。唯一的遗憾是,因为疫情管控以及学业压力,我一次都没和她出学校去玩,哪怕散步都没有。那我是怎么敢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跟她表白的呢?唯一知道我故事的旧友也对我发出了同样的疑问,不过这是后话,因为在那时熟人中还没有一个知道我的情况。
“表白是最终胜利时的号角,不是发起进攻的冲锋号。”我自然是知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认同这句话的,但我又为何看起来是把表白当作了进攻的冲锋号呢?这句话或许也是在把爱情比作“战争”,这是一个经典的比喻,卷入爱意漩涡就如同深陷战争迷雾,在哪种情况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位置与情况。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前,我又哪里知道这是胜利的号角还是进攻的冲锋号呢?
其实我是在骗自己,我知道,这不是胜利的号角,也不是进攻的冲锋号,而是失败撤退的哀嚎。我有什么理由能和她在一起呢?我非常有自知之明,自知我的不可控外貌条件远在平均水准之下,而她的笑容却能让我如痴如醉。我非常了解她的学业水平,她想去的专业的专业课中稍难的问题她就答不上来,而我凭借高中的基础就能说出答案。这些都只是无聊的肤浅的条件,最关键的是,我能感觉到我和她的三观并不一致。我尝试过了解她的内心,她却从来没有读过我的任何诗歌散文,不论长短,不论题材,不论是不是想给她看、和她讨论。我甚至怀疑,我写给她的情书是否有被认真地观看。是的,都什么年代了,我还在用情书告白,只不过我怕我字丑,还是用了打印机。我不知现在有多少人还会选择这种形式的表白,但以文字作为情感的全部载体,在我看来依旧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
其实在寄出那封信之前,我还是存有一定希望的。因为对比很多刻骨铭心的爱情悲剧来说,大学温室中的我和她根本没有许多现实条件的桎梏,而除了外貌无法轻易改变之外,我和她又有哪个条件是没法后面改善、磨合的?哪怕是难变如三观,我依旧认为我们在讨论之后能达成很多共识,或者我更自信一点,我相信我能以恋人的身份用充分的事实与完备的逻辑说服她改变观点。再者,就算我和她各自都有缺点,但正是这些看得见的缺点,才印证了我和她在这份感情中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并非一味地喜欢她的所有,我并非放弃尊严成为了一条“舔狗”。我在信中表明了对未来的向往,但她还是无情地拒绝了,击碎了我对未来的乐观和改变的决心。或许,她是真的不喜欢我或者我的作风吧。终于,在来自她的、我唯一的“特别关心”的消息提示音响起的时候,这场过去与未来的对赌,我已经知道答案了,但是还不死心地看了一眼,再一脸淡然地放下。
我终于,成功了。
成功地瞒着所有人,进行了一场以成功告终的单相思,自始至终的单相思。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室友不知道,上了大学还每天聊天的高中同学不知道,每周打电话都不忘催我谈恋爱的父母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可能是某一次和她去餐厅时偶遇的她的舍友?但我从来没问,她也从来没说,我也没可能知道。自此,我终于可以把这段注定无人问津的经历封存,藏到记忆最深处的角落,藏到一个哪怕自己都会忘却的地方,从此不再能影响我的日常生活半毫,就像高中那样,不过我现在比起高中那时可是熟练、成熟多了。
但是,我甘心吗?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认认真真不遗余力地去追逐一段感情,却失败地如此惨烈,凭什么?就凭那可笑的、苍白无力的拒绝理由吗?什么“没有恋人的感觉”,我还没得到任何的反馈或许可,又哪能尝试任何暧昧的、属于恋人的行为呢?在告白被同意之前,又怎么能产生朋友之外的另一种感情呢?在我的观念当中,这是我对她,对我所有爱慕的人的尊重,尊重她们的选择,尊重她们的看法,不做任何可能让她们尴尬的、难受的、“出格”的暧昧的举动。这看起来有些极端保守、传统,又混杂了不知是否能称为平等的先进、进步的观念,最终葬送了我所有的付出和投入的感情,这或许是我看起来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第二点。
或许更大的失败是我的另一妄想,我以为只要瞒过所有人,那么失败的后果就没法影响到我。但我显然还是太天真了,或者说对自己的心性太自信了。当我看到那最后一条消息之后,我冷静地取消了特别关注,又想着总该回复点什么,于是慢吞吞回复了一句没事。我强行屏蔽了自己所有的思考和情感,把当天剩下的所有时间都投入了学习,像是燃烧自己最后的一份热情与不甘,一直写到深夜,写到期末的任务完成了大半。然后倒头就睡,第二天昏昏沉沉地直到中午才起。坐在床上,我依然在反复体味着那条消息,心中却是没有半点悲伤,满是遗憾与漠然。“悲伤”和“遗憾”,想来还是不同的。我一时竟不知道要做些什么了。曾经和她说大话,说我一直早睡早起,于是我在这段时间确实是一直早睡早起,但现在却好像失去了继续这么做的原因。不止是早睡早起,仔细思索,我为了让自己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更有动力进行自我提升,似乎每一件值得做的事情都有“她”作为我的目标和动力。现在美好的愿景消失了,我自然再也提不起兴致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没了她,生活好像混一混也过得去。
这种心态完全是我始料未及的。我对她的拒绝做好了万全的心理准备,因此我直到现在都没有悲伤或消沉的心情,也自认为不会有什么心理或者精神的问题,但失去自我提升的动力确实是我完全没有想象过的,也从来没有过准备,甚至直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可能是这件事导致了我的学业也出现了一点问题。当然,可能也不算什么大问题,也就是从“布置作业就立刻找时间完成”变成了“完全以截止时间为驱动力完成任务”,最后是都完成了,但后者肯定不是一种时间安排的最佳方式。自从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也在慢慢恢复,慢慢从不想做的事当中挖掘出一些乐趣,重新看清人生的意义。于是这段未开始就结束的感情,也慢慢地真正地对我的生活没有了影响,我也可以放心地把这件事放在心底。
转眼就到了假期,我本以为这段无聊的经历只会被扫入名为遗忘的垃圾堆,没想到在一个合适的契机下,我还是和一位旧友谈论起相关的话题。或许是我们都不认为对方会影响到各自的生活,或许是我们都想通了看开了,他告诉了我不曾知道的他的情感往事,于是我也想告诉他点什么。仔细回忆我这不长的人生,能够被提起的情感经历还真不多,而每一段,要么刚开始就被掐灭在了摇篮当中,要么看着有点希望却因为种种原因半路失去了勇气。只有这一段,还算是有始有终,至少我试着和她相处了,也表白了,也被拒绝了。于是就和他细细说起这无聊的故事。那个未曾想明白的问题,也被摆到了面前一起讨论。到底什么是爱情?以及和她的拒绝息息相关的,友情和爱情究竟有什么区别?
前一个问题不想回答,却和后一个问题有所关联,后一个问题值得思考思考。很幸运,我们成长的家庭、校园环境都很好,我们也都拥有正常的社交能力,因此对于“什么是友情”,这个问题是不需要回答的。我们不是哲学家。我们不需要在这场交谈中给一切都下一个严谨的定义。我和他之间就有着友情,我和他和老同学之间都存在着友情,我们之间相处得很自然很愉快,这是不证自明的。但我不想和他谈恋爱,这说明友情和爱情又是确有区别的。那么区别在哪呢?
我们都知道爱情三角理论,但它从来不是爱情的必要条件。那么什么是必要条件呢?如果说友情可以占据亲密、承诺,那难道爱情仅仅是在此基础上多了“激情”吗?这未免有点狭隘,但这好像也说明了“激情”对于爱情是十分重要的。若以最世俗的方式理解“激情”,把它定义为“性吸引力”,那么不能感受、拥有此种吸引力的精神、身体残疾的人或者是已经失去此种吸引力的老人就不配拥有爱情吗?若把它定义为宽泛一些的“吸引力”,那么由于人格、三观相近带来的吸引力而产生的友情又和这些“吸引力”所产生的爱情有什么区别呢?似乎哪种都解释不通,那难道“激情”并非是爱情的必要条件?那么友情和爱情真正的区别又在哪呢?
这一连串讨论好像陷入了僵局,但是结合现实仔细思考一下,对于“吸引力”或许还有一个更具包容性的解释。能够使人产生爱情的吸引力是也许只是一种独特的特质的集合,因人而异,随时间也会不断变动,外表和内在可以作为特质的分类依据。爱情可能真的没有普遍意义上的必要条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偏好罢了。友情不能变成爱情,也不过是因为爱情需要的吸引特质比友情要多。这确实可以解释得通,但也带来了两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此时“吸引力”的定义变得过于抽象,脱离了具体的人而只关注共性的特质,那么我们的“爱”又还能不能拥有一个具体的对象呢?哪怕找到了一个完美符合这些特质的人,我又如何确认我爱的是那个人而不是对方这些特质在我内心中的影子呢?这无疑会让人怀疑爱情的存在是否真实。第二个问题是以特质作为决定爱情的因素,会使得爱情几乎不可能发生,两情相悦所需要的概率要在遇见对方的基础上再乘以落入对方所爱的特质的概率,具体对于我以及很多人来说几乎就是零。在这样的分析下爱情几乎不可能发生。虽然如此分析有些悲观,但我还是认为吸引力只能作为爱情的初始条件,由“好感”变成“爱情”,必将经历把爱从抽象的特质转移到具体的人的过程,有些原本很重要的特质或许会变得更重要或者不重要,过去会向未来让步,从而使爱情得以变得现实且完整。当然这是理想情况,朋友圈里见惯了的分分合合就是没有走完这一过程的失败案例。
不过或许我根本没有评价他们的资格,因为在我的这一段经历中,我显然连初始条件都没有满足,实在有点可悲。我和旧友的这段关于爱情的讨论也就此告一段落了,然而很多讨论到最后的结局都很相似,即使再加深对现实的理解,也影响不了悲惨的现状。人生总是矛盾的,我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用于社交,那我必然就没有很高的概率认识能吸引我的人,更别提我还能吸引对方的概率了,这件事过后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还要低得多。我注定很难遇上爱情,除非做出一些重大的改变。
讨论的最后,旧友还对我在这段经历中的决策做了一些评价。他认为我还是告白得太早了,并且认为她即使已经拒绝了我,我还是可以再试着和她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不要放弃。听到他的建议,我忽然有些感慨,或许我所坚持的“平等”和“尊重”,放在这个时代真的就是个笑话吧,甚至还可能成为懦弱的象征。爱情一定要落入世俗才能推进吗?又或者只是我和她真的不合适,所以一直没有推进关系的契机。
至于我是否还要继续这段已经结束了的感情,我的答案当然是否认的。给他的解释是,既然我从这段经历的开始到结束都无比尊重她说的话和做出的决定,那么对于最后的拒绝,我自然也要尊重她的选择,哪怕在旧友看来,有关爱情的决定并非同其他决定一样绝对,但始终选择保持“清醒”的我依然认为要为说的话、做出的决定负责,拒绝就是拒绝,又何必再挽回,留下成为“小丑”的可能。她选择拒绝我,我也尊重她的决定,不再打扰她,给这个故事一个尚且和平完整的结局,这样就好。
但这终究是给他的解释,至于给自己的解释呢?很简单,那就是我不爱她了。我之前有爱过她吗?虽然我从来没有想明白过,但遵从我的内心,应该是有过的。我几乎没有主动打破过一段关系,看起来也从来不在乎现实条件对此的束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成本、效益的考量。如果要继续尝试拉近关系,我根本无法预测需要投入的精力,更无法预测得到的回报,最有可能的是费心费力最后一场空。虽然这样功利的考量在理应高尚的爱情面前应当不值一提,但我依然是一个凡人,我本能地会受到这些杂乱思绪的影响。于是她对我的吸引力在慢慢消逝,不再见面后,她的身影在我内心中也越来越模糊,最后,我可能可以说我已经不再对她有足够的好感了。这段经历,最终还是没敌过现实,也应当彻底结束了。
他还觉得我坚持不告诉身边人的决定是错误的,因为这样就没有一个旁观者来告诉我我的决策是否合理。这一点,我想我是认可的。回想起我隐瞒相关经历的动机,不过是为了避免陷入“尴尬”的情绪,但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尴尬情绪,“尴尬”不过是一个人还没对相关的情景做好心理准备,没有深入地思考,不知道如何面对而已。现在的我,不能说具备了面对一切可能情况的能力,但在面对爱情相关话题时终究比过去更坦率。不过真正遇到类似情况时,我依然不知道我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保持习惯,或者走出舒适圈?这又是另一个人生的话题。
故事的正文也到此为止了,“我”所有的思绪和我作为作者所有的安排都几乎诉说完整了,除了一个不起眼却很重要的地方,为什么标题是“星期四的故事”?我当然不可能在开头就道出我的真实心意,但故事好像已经结束了,我也终于可以说出真相了。那就是这个故事是假的,只为骗各位读到最后,告诉大家今天是疯狂星期四,讲了这样精彩的故事一定要请我吃大餐!
但这个故事真的就只是一个故事,是彻底虚假的吗?
这个故事肯定不是真的,为了不让熟人轻易地把“我”和“她”认出来,我修改了大量的细节,只为使这个故事更加合理、完整,并与现实无关。当然,不止是细节,还有一些最最基础的设定,难道就是真实的吗?比如,我从头到尾都没有说过“我”的性别,你能确定“我”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甚至是其他吗?你能确定“她”一定是女生吗?答案是不能。不是我作为作者强行说不能,而是在这个故事中,性别本就不是一个关键因素。“我”在故事中的行为太过冷静、中立,撇开我作为作者在部分描写词句中故意留下了刻板印象的线索,你不能仅从“我”的行为断定“我”的性别。同时作为作者,我忽略了“她”的许多行为与相应的描写,于是撇开刻板印象,在这个故事中提及的“她”也不足以推断出“她”的性别。
但“我”和“她”的性别,真的很重要吗?过往人生中,我看过不少有着丰富且完整的感情线的小说,不论主角的性别为何,我都看过一些。一本合格的小说,必然拥有合理的现实逻辑与人物情感,因此我虽然现实中几乎没有感情经历,但也能算对此“视野开阔”。我的个人感受是,对于大部分具体的一段感情来说,性别无疑是重要的,不仅是因为它在大部分情况下会作为产生“吸引力”的一个重要特质,更因为它是大部分感情得以成立的最基础条件。但在这个故事中,它作为一个设定又确实是无关紧要的。看似这是一个失败的“男追女”的故事,但“女追男”,或者其他,真的能让这个故事变得很不同吗?
至此,故事中的“我”的最后一层心意想必也明了了。那就是“我”自始至终所坚持的“平等”,并不仅仅是处于恋爱关系的双方所应该具有的平等,更是一种广泛的性别平等。除去由于刻板责任观下“我”必须做的推进感情的事情,其他可能使得“她”或者幻想中另一性别的“我”困扰、不愿意接受的事情,“我”都不会去做,哪怕这样可以更早地知道“她”的心意,哪怕这样有可能可以增进感情。至此,我也可以说这个故事失败的结局是注定的。对于大而空的信念的坚持,反而让“人”成为了“抽象的人”,并且让“我”有了逃避的理由。但现实总不是非黑即白的,“我”的坚持、“我”的失败,本就难以评价。
这个故事肯定不是假的,至少比网上流传的感情故事或者学校表白墙上的交友帖真实。因为故事中的“我”袒露了所有的心声,不知道能不能让哪怕一位读者陷入对爱情的思考。而思考,向来就是最“真实”的,相信笛卡尔会认同我的观点。另一分真实,来自于这个故事本身。这个故事是平凡的、无趣的,不过也正因此,它也是广泛存在的。在这个故事中,只有“我”是主角,但在现实中,想必不少人会成为同样故事的主角。而只要有相似的经历,我的思考就能有一点现实意义,对现实产生一些影响。情节设定再“假”,又何妨呢?在我看来,这就是广义的“真实”。
最后,我还想说,不要轻易议论别人具体的爱情经历。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我一样有闲心把所有的内心活动都展现给所有人看的,一些看似不理智的行为,难道一定不是由于某些内在的坚持或者高尚追求吗?不要轻易地把别人的努力定义为自我感动,当局者迷,难道旁观者就一定“清”吗?每个人想在爱情中得到什么,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又怎么会有简单的答案?既然如此又何必在有限的网络空间争个谁对谁错呢?不要轻易地把他人称作小丑,虽然爱情的双方在我看来应当是平等的,但谁又说卑微的一方不是这样想的呢,谁说他又一定没有什么必须放低姿态的理由呢,谁又说他一定不值得尊重呢?以娱乐为目的建立的鄙视链是无止境的,在某种意义上,他可以说所有单身的旁观者连他这样的经历也没有,他可以说所有处于恋爱中的旁观者都被处于了更加明确的束缚中,究竟谁才是小丑呢?互联网很无聊,这些争论和戾气,或许比我讲的故事更加无趣、乏味。
最后的最后,我写的这一切,算不算是自我感动呢?或许是,或许不是,或许我也不在乎了。受限于篇幅、兴致,这篇文章也要结束了,就算是想说却没说的,我也不在乎了。故事中的人需要往前走,我也要摆脱找不到人生意义的状态,继续西西弗斯的旅途。
我还是想保持一定的神秘性,也就不透露什么个人信息了。我也不需要借此机会认识什么人,我有我自己的社交方式。当然即便如此,肯定还是有人能从行文中猜到我的身份,那也无妨,我的故事、我的思考,不可能完美无缺,如果真有人猜出了我的身份,我可以找时间请你喝一杯下午茶,一起聊聊天。
找一个星期四的下午,聊一聊,什么是爱情。
续写这个,星期四的故事。
评论:太长不看
评论:以为是疯狂星期四,看结尾竟然不是,于是难过地跑了
评论:或许表白可以既不是冲锋号也不是胜利的号角,而是宣告“追求”的过程结束。
评论:首先这肯定是个男的写的,其次没觉得主人公冷静,最后骗哥们可以别把你自己骗到了就行
评论:屁大点事写这么多,人家就是单纯看不上你,你单相思而已不要纠缠人家了
评论:不想看,一个字,分
评论:大概能理解你的想法,但是,要不咱就别惦记你那爱情了呗……
评论:没看但是我给你建议,你自己看着办
评论:笛卡尔是不会看你的文章的,更别说认同了
评论:自我感动,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