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察日记

Written by FiftysixTimes7

论自信的根本来源


除了真正幸运的天才,我相信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相似的经历,比如曾经引以为傲的某项技能,在和他人比较之后显得一文不值,或是在类似考试的客观评价体系下一输再输。我们被教导“不要和他人比较”,但苍白的说教显然无法成为重建自信的来源。在一次次大大小小的挫折过后,正常人都会有所怀疑,所谓“自信”的依据到底在哪里。

其实从我个人而言,我自认为已经在成长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一些问题,但既然心理课要求写两篇影评,那我就以此为契机根据这两部电影分析一下这一心理学相关的问题。

看的第一部电影是《心灵捕手》。在看之前我其实对这种“天才解决心理问题”的主题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我既不是天才,也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但在看完之后,我对这部电影还是有比较高的评价。因为导演组确实蛮懂心理学的,至少对性格各异的角色的心理与行为描绘地十分细腻准确。不过看完之后,我也确实没与主角产生什么共鸣,打动我的也并非是他敞开心扉的经历,而更多的是其他角色的言语,因为我们都同为“普通人”。

相信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对电影里心理学教授尚恩说的一段话印象深刻,尚恩在和威尔第一次见面时被他激怒,在第二次见面时这样对他说,“所以如果我问你艺术,你可能会提出艺术书籍中的粗浅论调,有关米开朗基罗,你知道很多,他的政治抱负、他和教皇的性向,他的所有作品,对吗?但我敢打赌你说不出西斯汀教堂散发的气味,你从没站在真正站在那儿,仰头欣赏过它美丽的天花板。如果问你女人,你八成会说出个人偏好的谬论,你可能上过几次床,但你说不出在女人身旁醒来的感觉,那是真正幸福的滋味。如果问你战争,你大概会抛出莎士比亚的名言,‘共赴战场吧,亲爱的朋友……’,但你从没接近过战争,从没有把好友的头抱在膝盖上,看着他吐出最后一口气。如果问你爱情,你会引述十四行诗,但你从没有因为看见一个女人而变得脆弱,知道有一个人能以双眼击倒你,她是上帝为你安排的天使,她能从地狱救出你,你不理解当她的天使的滋味,拥有对她的爱,直到永远。经历一切,经历癌症。你无法体会在医院睡两个月,医生一看到你就知道会客时间的规定对你无效。你不了解真正的失去,因为那只有当你爱别人胜过自己才能体会。可我怀疑你是否敢那样的去爱人。看着你,我没看到聪明自信,我只看到一个被吓坏的狂妄孩子。你是个天才,没人能否认,没人能了解你的深度。但你只看我的画就觉得了解了我的一切,要解构我的人生。你是孤儿,对吧?你觉得我会知道你日子有多苦、你的感受、你是谁,是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吗?你不觉得那简化你了吗?其实我不在乎什么书,因为你知道吗?我不能靠任何书籍认识你,除非你谈自己,谈你是谁,那我才能对你感兴趣。但你不想说,对吧?因为你可能会为你说的话而害怕。”总结一下这段话,可以说它是对罗素一句名言的极佳诠释,“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听到这段话,我的第一反应不是像威尔那样反思自己,而是觉得这段话说给他这种冒犯的天才非常“解气”。每当我们可能因为看到天才而有自卑情绪时,这段话都可以作为一种强有力的鼓励。它告诉了我们,不要为他人展现出的丰富的学识与经验而感到自卑,每一份经历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比较的价值。我们的个人经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和其他人比较,一旦涉及简单粗暴的价值比较,就陷入了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这部电影的另一高明之处在于,每个角色在设定上都有自己的缺陷与执念。例如电影中的数学教授蓝波,他一直为自己通过勤奋在数学上获得的荣誉感到骄傲,并因此可能有些看不起转而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尚恩。他认为他的成功是“逼”出来的,并傲慢地坚持这一经验对所有人具有普适性。在“成功学”意义上,他的理论可能有一定道理,但在心理学意义上,他的想法显然是错的。我们都知道爱迪生有一句很有争议的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稍微进行一下考证,这句话应该是没有所谓后半句“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还重要”的,这应该只是后人的发挥。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爱迪生究竟说了什么,而是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如何将其作为方法论。去掉后半句,这句话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在强调勤奋的重要性;加上后半句,又像是在强调没有灵感再勤奋也是白搭。但这样的理解属实太肤浅了。完整的话中有个非常有意思的矛盾,为什么灵感很重要,它却只占百分之一呢?发现这个问题,也自然就理解了这句话的精髓。因为百分之一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比例只是观察出来的,爱迪生和后人并没有告诉我们为什么造就天才的因素会是这样一种比例。有了百分之一的灵感,那么自然会为之付出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并不是逼出来的。

若要给灵感下一个较为严谨的定义,我认为它是一点天分、一点热爱、和能够为之付出努力的基本条件(例如有空余时间、良好的身体状况和经济条件)。真正完全由运气决定的其实只有天赋。所谓热爱,不过是观察、理解、想象、共情的能力;所谓基本条件,虽然有先天决定的成分,但绝非后天无法改善。

再看电影中蓝波教授的“成功”,虽然他自己说他的勤奋是逼出来的,但事实上肯定不仅如此。若是他没有对数学的热爱,又何必费尽心思让威尔的人生走上正轨呢?而有了这份热爱和一点学习数学的天赋,他又怎么可能不愿意钻研数学呢?所以我认为,所有对勤奋的宣扬在心理学层面上都是无意义的,这只会让身不由己、没那么幸运地不具备为热爱的事业付出努力的基本条件人感到挫败。但在明白了这一切的原理之后,我们也能缓解这种负面情绪。完全由运气决定的因素我们无法影响,也没有必要为之担心;能够培养或者改善的条件,我们当下可能无法实现,但未来自然也有可能、有机会具备。天才其实不需要远超常人的毅力。如果真有完全由远超常人的毅力造就的天才,那我只会为他感到一种身不由己的悲哀和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怜悯。

也许勤奋只是一种经常被拿来议论的属于成功人士的特质,但其他特质也大都类似。只要有了那份灵感的火花,那么后续的一切都会变得合理且自然。而经过上面的分析,灵感也并非完全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其实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有机会具备成为天才的能力,有机会成为理想中的样子,有机会变得比与你比较的那个人更好。这便是自信的第一步——有依据地对个人的未来保持乐观。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心理学教授尚恩在反驳威尔“不想接触女生,因为想保持心中完美的形象”的时候说“这是极好的理论,因为靠着这套理论可以不接触任何人”。但威尔反过来评论尚恩在妻子去世后不愿再婚时也用了一模一样的说法,直接让尚恩陷入了类似沉默的复读,不得不说“时间到了”赶人。尚恩在这时的表现非常像威尔在结尾时被说“这不是你的错”时的反应。他们都不愿继续谈论这一话题,所以只是随口说了些应付的话。但我认为尚恩和威尔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有心理学知识和经验,他会自我反思、“疗愈”,因此他们在下一次谈话中,虽然他们没再提及再婚的话题,但尚恩仍表示他不后悔跟他妻子度过的每一天。

同样地,在尚恩和数学教授蓝波就威尔的问题争吵时,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猜测尚恩原本也是学数学的,是后来转学的心理学,原因没有说明。不过尚恩却一点也没有对这段经历感到后悔,他说他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颇具启发意义的是,尚恩在回忆与妻子一起度过的时光时也说,虽然人生有难受的时候,但这也能让你回忆起曾经不曾在意的美好的事。这些话的解读方式有很多,我从中获得的感悟是,我们不应该为任何一段人生经历感到后悔。每一个不那么好的决定都不过是因为能力和视野的局限性,但也创造了一些也许暂时没有注意到但却真实存在的价值。每一段后来认为是浪费了的时间也不能说没有意义,至少它带来了或短或长的好心情。

归根结底,我们能成为现在的我们,正是因为不多不少地经历了过去人生中的每一件事,它们共同造就了当下的我们。根据之前的分析,当下的我们总是有机会变得更好的,而要利用好这些过去经历提供的累积历史价值让我们变得更好,不可或缺的一步就是要回忆、分析过去的经历。这便是自信的第二步——有能力对过去的经历保持坦然。

其实没有哪段经历是特别令人难堪、难以回忆的,如果是自己无意识造成的负面结果,那便是直接的经验教训;如果是自己有意识造成的负面结果,那我们应当进一步反思当初为何没有有意识地分析、预料到后果;如果是别人造成的负面结果,那么一定能有其他人与你共鸣,在一起疗愈伤痛的同时也可以重建对世界的信任。

当然,要做到坦然也需要一点勇气,但更需要的还是能力,理解力与共情力。我们可以观察电影中的所有人对过去经历的态度,只有威尔的女友史凯兰还有尚恩比较坦然,而他们在电影中的共同点是,对每一个人都保持尊重,或许这又是人与人之间理解与共情的前提。不过在当前这个信任缺失的互联网时代,对每个人都保持尊重是个不低的要求。如何重建信任与尊重?这又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但或许我们也可以从小事开始,在发送每一条哪怕是开玩笑的负面消息之前,都慎重思考与揣度我们所批判的对象与界限,以及造成观察到的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课上看的另一部电影《时空恋旅人》,实话说我对这部电影的评价不高。如果说《心灵捕手》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的素材,许多对话与剧情(不只是我提到的这些)都非常值得深入思考、探讨研究,那么《时空恋旅人》在我看来就是一部与之完全相反的轻松喜剧,不需要思考,看得爽就行了。关键在于,没有人能像这部电影的男主角一样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所以也不可能和他拥有相同的心态,对人生如此从容,他的经历和感悟也难以对我们有价值。

关于剧情,唯一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女主角对暴雨天的婚礼非常满意,虽然很狼狈,但足够独特。这一点好像又和前面对于过去经历的分析有异曲同工之妙了。整部电影唯一有深度的地方恐怕就在于最后的一段话了:“最后的最后,我学到了我时光旅行的最后一课,我甚至比我父亲更近了一步。实际上,我现在从不穿越回过去,一天也不。我努力过好每一天,就像我已经穿越回去一样。我努力享受每一天,就像它是我这平凡又非凡生命的最后一天。我们生命的每一天,都是在时间中的旅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珍惜这段美妙的旅程。”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单向的时间旅行,我们无法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当下,至少是当下的生活态度。再糟糕的一天也可以享受,只要我们“有意识”地生活。这便是自信的最后一步——有足够的经验在未来与当下之间建立联系。虽然达成这样一种自如的状态十分困难,但我们只要生活一天,就在积累生活经验以向着这种心态更进一步。总有一天,我们会变得足够成熟,世界的规则不再神秘,行为的界限变得明晰,于是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也是我们能够变得自信的强有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