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03-14 周六
- 文章
什么是礼仪?
这问题我其实已经反复谈了很多遍,不管定义如何,在现代社会,礼仪总归是要让双方都感到高兴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打招呼是一种礼仪,但在一些人的强迫之下也成为了一种累赘,仅仅是表面文章。
但我今天不想谈这个问题,老早以前我就已经写过这个问题了。今天我要谈的是另外一个礼仪方面的问题:“回复”。
很久以前我在写这方面内容的时候就想写几笔关于“回复”的问题,但是那时候这不是重点,也就忘记了。但是最近这怨气是积攒得越来越多,让我不得不专门写一条说说来讲这个问题。
我对所有人都默认很乐于交流,这样做的优点其实是有理论依据的。从博弈论来讲,“复读机”是进化的选择。简单来说就是你对我好,那我也对你好;你要对我不好,那我也不会对你好。而第一次交互,我会选择对别人有利的选项,以期待能得到进一步合作。当然人有差错我也能容忍,所以如果第一次并没有建立合作关系,我也有可能会尝试第二次。这种策略在游戏“信任的进化”里面讲的清清楚楚,当然我也不去纠结里面的专业知识,但是这种策略明显在社交当中发挥作用:我在空间看到值得讨论的话题,即使发的人不是特别熟悉我也可能参与讨论;或者就是简单地跟某人发个消息,都算是一种建立广义“合作”关系的方式。如果你跟我良好地讨论了问题,或者回复了我的消息,那么这种“合作关系”就建立起来了。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我发现这种合作关系建立得十分艰难。好几次我花大把力气给一条说说回复了一长段思考,或者花了很多时间发消息试图共同解决问题,最后都是石沉大海,连个碰到海底的回音都没有。
不期待能有谁写个一样长的回复给我,也不一定要直接解决了所有问题,最起码的是回复一个“我觉得不应该这样,但我也讲不请”、“算了我没空”、“赞”、“再说”……
这就叫礼仪。
当然别人没有回复我消息的“义务”,但毕竟能加到列表里的人,或者我选择发消息/回复的行为,就决定了我们不是完完全全的陌生人。既然如此,就回复一两个字又能花上多少宝贵的时间呢?这种礼仪当然不是强迫性的,但是正如向老师问好这件事,就算我再看不惯有些人强迫我的行为,我还是会向老师问好,因为如果收到老师的回应会让我感到片刻的高兴。
我要指出的是,和我关系比较好的人有时候不小心忽略回复,其实也是一件挺令人伤心的事情,因为明明花了大把时间的消息却得不到重视。
但不得不说,期待不是很熟的人回复是一种奢望。因为毕竟“回复”和“合作”还是有点差别的,有时候“回复我”并不能让别人高兴,别人可能根本就不想看到我写的东西。但如果真的每次都不想看到的话,为什么不干脆告诉我呢?非要我在花了很多时间之后让我自己明白,就很让人难受。我一个半月前选择从社交网络上隐退也有部分这样的原因。
我也必须考虑到,直接拒绝回复是一件很难堪的事情,所以或许我真的更加适合写那种博客,训练一个人对着空气说话的能力,以求自己变得更加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