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16 周六
- 文章
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马克斯·韦伯基于对西方社会的观察,研究了资本主义的起源与宗教、文化的关联,其中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分析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作为大学生,虽然尚未达成经济独立,但在生活中一定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资本的影响,从而用本书中的部分内容、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知识,可以对涉及当代资本的部分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目前我国正在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位思想巨匠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思考不适用于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在社会运转的经济层面或多或少地与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具有相似之处。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国的经济组织与资本主义世界有着广泛的来往,不论是在现实层面还是思想层面都不得不受其影响,大多有着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有着类似的运作方式,这些企业的领导者也或多或少地会显露韦伯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因此下文提到的“资本主义”实际上是广义的资本主义,其也包含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可能存在的与资本主义类似的现象。以下分析也并非是要证明制度与制度之间孰优孰劣,而是为了从现实问题当中进行反思,汲取经验,希望能够改善现状。
虽然宗教在本书中占了非常大的篇幅,并且这对韦伯阐明其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至关重要的,但在我个人看来比较缺乏当代意义,详细阅读这些也对较为缺乏西方历史知识的我提出了过高的要求。正如韦伯在本书最后所提到的,宗教对人的约束在这个“祛魅”的时代已然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不得不让人服从规训的社会“铁笼”。因此,我也不会在后文详细阐述宗教相关的问题,避免对本书进行缺乏思考的概括,也避免由于我较为缺乏的宗教知识而导致出错。
不过这也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宗教对百姓几乎没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资本主义精神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或许在回答“为什么”之前,我应该先回答“是不是”的问题,分析一下资本主义精神在当代的体现以及带来的影响。近些年,随着第三产业的急剧扩张,以信息行业为主的企业我认为在此过程中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精神”。韦伯在本书的第二章中没有明确给出“资本主义精神”的定义,只是通过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例子来描述什么是资本主义精神,而在我看来,当代中国的知名企业家中也有一人可以看作体现资本主义精神之典型,我想说的是字节跳动公司的创始人张一鸣。
高中时曾读过一篇从他的学生时代到功成名就的创业经历报导,当中有一个名词极其引人注意,那便是“延迟满足感”。这是张一鸣口中的“成功秘诀”,而考虑到他的经历,我认为这即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显而易见的禁欲主义,即通过自控力,放弃即时的享乐;另一部分则是其隐含的人生目的,“延迟满足”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获得长期的满足,获得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我认为他所提及的这种长期满足,可以认为是通过理性行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以赚钱、获得经济意义上的“成功”作为目的。这与韦伯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精神在各方面都十分贴合。
张一鸣的思想只是各个“成功的”企业家的一个缩影,其实不论我们是否认同他所倡导的禁欲主义,作为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明显的以金钱为导向的社会价值体系,虽然也有反对的声音,但影响力总是没有前者大。有趣的是,近些年,包括张一鸣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家从商界“隐退”,他们确实是获得了足够从“铁笼”中逃脱的资本,但在另一层面,他们过去所拥护的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依然丝毫没有因为他们的个人行为而改变。即使他们不再担任企业的要职,他们过去所领导的企业却依旧做着令人唾弃的敛财行为,为扩张、为逐利的根本目的而不断实施对人的异化,不论是裁员还是营销,具体例子我想不必一一枚举,作为信息时代的消费者,或多或少能感同身受。而他们在“隐退”之后,又是否能真正摆脱“铁笼”的影响,我想这依然是存疑的,因为这些企业的价值导向,其实也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想要彻底摆脱社会主流的价值导向,又谈何容易。
不仅是信息技术产业,另一个在我看来能够体现资本主义精神在当代渗透之深的是大众娱乐产业。而当今主流的娱乐产业,占据主导的又能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以自媒体、直播为首的新兴娱乐产业,另一部分是以文化娱乐公司为首的通过培养偶像盈利的传统娱乐产业。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在现今均促成了许多独有的艺术创作,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二者越来越“势利”、越来越纯粹以资本为目的而非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前者以“营销号”为代表,其作品完全没有任何价值,流水线式地产出视频只是为了获取流量,从而获得经济利益;后者则是以各种纯粹依靠“包装形象”而出名的明星,以及公司为其创作的几乎不含美学价值的流水线式通俗流行歌曲为代表,同样明显地只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而从消费者的心理来看,也体现了一种资本主义精神泛滥所带来的“价值迷失”。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位明星因为个人的不良行为导致“人设崩塌”(“人设”这个词本身也具有一些将人标签化、异化的意味,想来也和资本主义精神有所关联,这里不详细展开),另一位明星因为触犯法律而遭封禁,甚至连参演的未开播的电视剧集也被禁止播放。不论粉丝们是自愿还是被迫不再关注这些明星,这都给我带来了一个疑惑,他们原先“追星”追的究竟是什么?应该不是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在他们犯事之后便无人问津(同样无论是被封禁还是自愿不再喜欢),答案只能是一种塑造出来的形象、一种“人设”、一种“标签”。当然这种现象或许不局限于“追星族”,对漫画、小说等等一系列互联网涉及的社会文化,都有一种逐渐变得片面化的趋势,这或许是韦伯早有所料的现代化的负面影响之一,不过韦伯在本书中暂且没有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上文我提及的不过是一些最明显的“纯粹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行为,在当今这个互联网大大加速信息传播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发脆弱。正因为资本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渗透之深,以及互联网上不断传播的关于资本的负面消息,以及互联网勒庞式地持续放大群体之间的矛盾与不信任,现代人的“目的焦虑”越发显著,不仅是对他人的目的不断产生怀疑,也是对自身的人生目的产生怀疑、感到迷茫。
对他人的怀疑主要体现在即使是一些以传统视角看来无比正面的行为,也会被旁观者赋予不正当的目的。所谓“政治正确”便是其一。为何称一些行为是“政治正确”?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在强调这些行为在其他方面并非正确,而“其他方面”主要就是在目的方面,人们认为他们做出这些行为不是因为其认同那些正确的价值,而是为了在表面上迎合大众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敛财。问题也不局限在被称为“政治正确”的一些行为,而是任何行为都能被套上“敛财的目的”从而被批判。部分有些盲目、浅显的批判无疑会加剧社会的矛盾与分裂,而无益于其发展。
对自身的怀疑则主要体现在由于“经济成功主义”的大行其道而导致的广泛存在的精神空洞。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的所谓“佛系”心态,以及最近开始流行的所谓“摆烂”,便是这种价值迷失的外在体现,是对当下流行的异化的主流价值观的无声反抗。
目前我对当代社会的个人观察大致就是这些,其实每一点都可以再细致地深入讨论,但可以下结论的是,资本主义精神目前在世界任何的较发达地区都十分盛行。那便可以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问题,中国的资本主义精神又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韦伯认为,资本主义在中国的起源缺乏宗教、理性特质,因此在没有外来影响的情况下并未获得长足发展。但我认为,在和平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必然也需要依靠一些本土的特质,并非是现代化本身促成了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这种观点有些因果倒置),在我看来这种特质便是在国人中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精神。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或许便是促成资本主义精神发展的一种精神内在原因。而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为资本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壮大提供动力,虽然在韦伯看来这可能并非是早期资本主义精神起源的原因,但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宗教对人的影响力越来越弱,科学与技术对人的心理影响或许就会超过宗教而占据主导地位,而这在近几十年的中国尤为明显。
同时我认为,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部分理论与韦伯并不矛盾。韦伯认为贪欲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充分条件,但在“获取资本”从手段转变为目的之后,对资本(或者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的贪欲我认为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的。二人只是从不同的视角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分析,韦伯侧重于文化、心理视角,而马克思则更加注重现实、经济学层面,很多论证在我看来其实并不冲突。资本主义在物质层面对社会的负面影响体现在对无产阶级劳动者的剥削,在心理层面的负面影响则是资本主义精神带来的一系列心理矛盾,二者也是有联系、相互影响的。韦伯也在一定程度上认同此观点。
在分析完现象、原因过后,便自然地会对方法论进行思考,思考在“铁笼”中的我们又将如何生存。其实面对这样一个资本主义精神泛滥的社会,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对这些现象以及原因进行思考或许都是一种缓解精神空虚的办法。在理性地求取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的同时,或许我们应当思考在“生存”和所谓的“成功”之外,究竟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值得我们为之奋斗的。人生的意义是否只能在“获取资本、扩大生产”的循环之外寻得?
而韦伯不过是提示了我们,(工具)理性不应该是生活的全部。不论是马克思对未来改革的乐观,还是韦伯对现状维持的悲观,他们对资本的批判也都在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现代化虽然促进了物质条件的发展,但也带来了许多无法在此框架内解决的问题。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对此警醒、保持清醒。当然更重要的是,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们依旧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而不是消极地否认其全部。在摒弃一种价值的同时,我们应当找到一种新的价值,如此在一定程度上摆脱精神的空虚,以一种英雄主义的姿态,“硬汉”式地“站立着”生活。
PS. 不知道拖了多久,这本来是一篇1个半月前早就写完的一篇课程论文。虽然我承认我没有完整地阅读这本书,但这至少也是一篇认真写的、有关哲学的论文,对比一些纯粹敷衍应付的论文还算是有点价值,于是把它发在这里。
至于为什么拖了这么久,主要原因其实是我不知道如何在写完之后给这篇文章做个评价总结。虽然我自认为文章中对现代社会的批判蛮有力度,但是就算从现在的我的角度来看,这篇文章也有不少问题和缺陷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由于对马克思的思想不够了解、对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不够了解,这篇文章的很多部分其实只是很不严谨的泛泛而谈的观点,甚至可能分析有误。所以把这篇文章发在这里,也是希望能有懂得更多的朋友做点补充吧。